中国哲学命题大全

作者:王吉盛

内容更新中


       哲学网首页   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   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    基督教思想命题   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    佛教思想命题

道原于一而成于两

设置字体大小:


南宋叶適《水生别集·进卷·中庸》中的命题。叶適说:“道原于一而成于两。古之言道者必以两。凡物之形,阴阳、刚柔、纪纲皆两也。夫岂惟此,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,非一也。一物无不然,而况万物?万物皆然,而况其禅之无穷者乎?”叶適认为,任何事物都包括对立的两个方面,世界的新旧推移过程也是由于矛盾对立面的作用。对立是普遍存在的,而且要永远继续下去。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对立的存在,如果不能认识对立存在,“各执其一以自遂”,就要限于片面、狭隘而不开廓。这样,顾了君忘了父,顾了上忘了下,颠倒违反,就陷于混乱了。可见,叶適强调事物必有对立的两面,其着眼点主要放在如何处理好对立事物关系上。叶適认为,要明确认识事物对立存在,处理好对立事物的关系,必须用“中庸”之道。他说:“然则中庸者,所以济物之两而明道之一者也;为两之所能依,而非两之所能在者也。水至于平而止,道至于中庸而止矣。” (《水心别集• 进卷• 中庸》)叶適认为,“中庸”最主要的内容就是“中和”和“诚”。他说:“诚者何也?曰:此其所以为中庸也。……… 天诚覆而地诚载。惟人亦然, 如是而生,如是而死,君臣父子,仁义教化,有所谓诚然也。是心与物或起伪焉,则物不应矣。高者自危,卑者必痺,不诚之患也。”(同上)“诚”即指对立事物各得其所,各安其位,而“中和”是“所以为诚也”。这样叶適在讲具体事物时强调“道原于一成于两”,而讲中庸时便否定了“两”,认为“中庸”为“独无对者”。实际上,叶適所讲的“道”就无对者。他说:“道者,阳而不阴之谓也,一阴一阳,非所以谓道也。”(《习学记言》卷四)这也就是叶適“道原于一而成于两”命题的含义:道只是成于两,而并非是两,道的本原是一。叶適肯定对立的普遍性,肯定事物推移的无限过程,是一种辩证的观点,但他最后又否定了两,则表出其思想的妥协性。



看网友对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 的精彩评论

我来说一句